話說阜陽之三:阜陽地區(qū)的喪葬習俗(未完待續(xù))
待至親全部來到,則將遺體移到棺內(nèi)。棺木厚薄以貧富而定,厚者稱“四、五、六”(地厚4寸,墻厚5寸,天厚6寸),次者為“三、三、四”(地3寸,墻厚3寸,天厚4寸),再次為“一、二、三”(地厚1寸,墻厚2寸,天厚3寸),入不了檔次的稱匣子,全系薄板組成。上檔次的棺木油漆成紫紅色或黑色,匣子不著油漆。遺體入棺后,背下置幾枚銅錢,稱為“墊背錢”,口里放一枚銅錢,稱為“噙口錢”。然后進行“分金”(在棺木前后正中拉一根系有銅錢的線,以繩遺體的偏正)。一切停當,而后蓋棺。
在潁、淝、茨河流域,用3根釘扣棺的3角,另1角不扣釘,用意在于使亡魂可以出來轉(zhuǎn)世?坩敃r全場大哭,高喊“躲釘”。棺前放一盞燈,稱作“長明燈”,放一個饃。一說是這饃為亡魂準備的,免得在陰曹地府饑餓;一說是為惡犬準備的,免得亡魂去陰曹的路上遭狗咬。富裕人家,棺木在家停放5至7日,請來和尚,道士或齋公誦經(jīng)超度,接受親友吊唁;一般人家,棺木在家停放3日,焚燒冥物,張羅埋葬。無論棺木在家停放幾日,子孫們都要跪于棺道守靈(子孫多的輪流守靈)。
還有一些地方,遺體殯葬前,每在天黑時,子女們要列隊到十字路口送面湯和焚燒冥物,說是給亡魂送路費,讓亡魂吃飽帶著盤纏上路。有的稱此種舉動為“送湯”,有的稱此種舉動為“送漿水”。
孝服有親疏之分,兒子的孝帽孝衣孝鞋上綴有麻辮(人稱披麻戴孝),女兒頭扎拖地白布巾,孝服孝鞋與兒子同,孫輩頭戴白布折成的孝帽,孝帽、孝衣、孝鞋綴有線辮。旁系侄輩的孝服同于直系孫輩的孝服。嬰兒的孝帽綴有紅纓。
殯葬前,長子摔老盆(瓦盆,死者嫡系子女在盆底上各鉆1孔。傳說:每人一生用水都有定數(shù),若生前不知節(jié)約用水,死后閻羅王會罰他將浪費的水全部喝掉。子孫們顧慮喝水太多會撐破老子的肚皮,在盆底上鉆了許多孔,讓過多的水漏去)打幡引棺,其余人等護棺隨后。婦女忌入墳地。殯后第3日,兒女們前往包墳,稱作“圓墳”。以后,7天一祭。直至第5個7天(俗稱“五期”),喪事結(jié)束。此種風俗延續(xù)至民國。
解放后,群眾自覺革除了過去喪葬中的一些迷信成份,如請和尚、道士誦經(jīng)超度、找陰陽先生看風水等。多數(shù)人以黑紗代替孝服,以花圈代替冥物,并實行了深葬。1976年以后,各縣(市)民政部門應(yīng)群眾的要求,分別征地建火葬場。共產(chǎn)黨員、共青團員、國家職工紛紛做殯葬改革的帶頭人,火化遺體。中共阜陽地委為鼓勵殯葬改革,提出:共產(chǎn)黨員、機關(guān)干部和企事業(yè)單位的職工,死后實行火化者,可以發(fā)訃告、開追悼會、發(fā)給喪葬費500元,遺屬可享受生活補貼,并可一次性領(lǐng)取死者10個月工資總額的撫恤金。市民、農(nóng)民死后實行火化,應(yīng)受表彰,不愿火化者,要深葬。
回族喪葬 按伊斯蘭教教儀規(guī)定,回族喪事從速從儉。亡人絕氣前,請阿訇念《臺齋》經(jīng),以求真主寬恕;絕氣后,兒女為之沐浴。若系亡男,用白布單3件(稱為“大楷帆”、“小楷帆”、“坡而黑”——回語,編者注)包裹。而后放入“他布(無底棺木),他布板厚2.5寸至2.7寸不等。殯時,讓亡人面向“長而的”(回語圣地、正西方向——編者注),阿訇念(下土經(jīng))后,遺體入墓穴,蓋棺掩土。
解放后,回民對過去的喪葬禮儀自覺地進行了改革,如用黑紗代替孝服,吊喪多送花圈挽聯(lián),以磚墓代替木制他布等。
相關(guān)文章
贊助商推廣鏈接
文章隨機推薦
- 中國歷史上的“二十四孝故事”
- 一男子爬到市公安局樓頂揚言自殺,被成功解救
- 網(wǎng)絡(luò)流行詞婚外戀“小三”詳解
- 千斤頂致殘學(xué)徒工 救助基金”一解燃眉之急
- 阜陽大客車明光發(fā)生車禍 造成11人死亡51人受傷
- 醉漢被民警捆綁墜樓身亡 警方認定為自殺
- 阜陽在外務(wù)工者食用自制食品 一家四口中毒
- 大學(xué)生就業(yè)難 掀起寒假“整容風”
- 名至實歸 潁州區(qū)重獎人口計生工作功臣
- 感慨阜陽火車站之巨變
- 鄭州攝影店老板:小偷求你別偷了,我們也要生活!
- 江西“冷漠公交”摔死乘客 司機不管不問揚長而去
- 話說阜陽之十七:阜陽婆婆冢的傳說故事(未完待續(xù))
- 億萬富翁包港姐 一次花上千萬港幣(圖)
- 深圳機場電梯倒塌 造成2死1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