話說阜陽之四:阜陽的生誕習俗和禮節(jié)(未完待續(xù))
民間素有生誕慶賀之習俗。民國時期,財主和官宦之家,老人逢生誕之日,扎棚結(jié)彩,鼓樂吹奏,大待賓客。一般人家,多在老人66歲、73歲、84歲時,子女和晚輩為其送肉送魚,俗有“六十六,吃塊肉”,“七十三,猛一竄”之說。解放后特別是1978年后,隨著經(jīng)濟生活的不斷改善,子女對長輩的生日又重視起來:63歲、73歲時,子女(多數(shù)系女兒)送魚,期望父母竄過一生中的嶙峋歲月。還有人在父母誕辰時,在電視臺上點歌祝賀。
民國時期,大凡婚后第一胎子女,都要以紅雞蛋為喜慶物,向孩子外婆和主要親友報喜。若所送紅雞蛋系單數(shù),即表明所生是求配的男孩;若所送紅雞蛋系復數(shù),即表明所生是不愁婚配的女孩。外婆和主要親友于生后第8日或第12日送禮祝賀,外婆家的禮物(多系襁褓和雞魚肉蛋之類)稱為“粥米”(土話叫“送中米”),親友的禮物稱為賀禮。待孩子周月(土話叫“滿月”),請送禮的親友喝“滿月酒”,以示回謝。一些富裕人家,每逢孩子周歲時,還要邀集親友慶賀,稱為“過生”,一直慶賀到孩子12周歲。廣大勞動人民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無暇搞這一套,經(jīng)濟稍好人家,也只是給孩子添件衣服,亦或是走鄰串友討點碎布,給孩子做件“百家衣”。解放后,在開展增產(chǎn)節(jié)約運動中,群眾自覺地破舊立新、大多數(shù)家庭廢掉了為孩子“過生”的習俗。1970年后,特別是實行計劃生育以后,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,孩子嬌慣起來,為孩子“過生”的人家日漸增多。
回民不搞祝壽,認為“人之命,真主定”。做了壞事,即使乞求,真主也不饒恕。生男育女,只請阿訇念經(jīng)、吹手、摸耳、起經(jīng)名。孩子出生12天,外婆家送粥米(雞、魚、紅糖、芝麻鹽之類),不宴親友!拔幕蟾锩焙,回民生育已不請阿訇念經(jīng),起經(jīng)名。
相關(guān)文章
贊助商推廣鏈接
文章隨機推薦
- 女子被男友強迫每天"接客"20人 被合肥警方解救
- 北京出現(xiàn)彩色公交車道
- 阜陽兩大學生國慶“跑長征”累倒在高速路
- 重慶一報刊用性感美女報道地震被?
- 阜陽“牛老頭”花車游行宣傳雷倒路人一片
- 三歲童被困房中 潁東消防員成功解救
- 潁州區(qū)計生委“四變”強化愛國衛(wèi)生運動宣傳
- 沈陽黑老大保外就醫(yī)期間作案66起被判死刑
- 北京賣淫女發(fā)名片攬客 稱可開發(fā)票
- 碩士被搶劫用英語報警 重慶110接線員聽不懂
- 不慎跌入深井 消防成功施救[圖]
- 內(nèi)蒙古一花炮廠發(fā)生嚴重爆炸事件
- 潁西辦事處實施“四到家”工程轉(zhuǎn)變?nèi)罕娀橛^念
- 術(shù)后針斷體內(nèi)痛煞產(chǎn)婦 取出后致身體多處不適
- 重慶某縣委書記12萬元賣財政局長職位